崆峒区民政局:织密动态监测“智慧网” 筑牢民生保障“幸福线”

  • 时间:2025-04-21 17:34
  • 浏览次数:
  • 来源:崆峒区民政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为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深化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功能,崆峒区民政局积极构建“数据预警+网格响应+精准施策”三位一体帮扶体系,通过科技赋能与主动服务相结合,推动社会救助从“被动申请”向“主动发现”转变,全力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数字赋能,风险预警“无死角”

依托甘肃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打通民政、医保、教育、住建等10个部门数据壁垒,归集医疗支出、就业失业、教育负担等28项关键指标,设定“因病医疗费用超上年收入2倍”“连续3个月零就业”等6类预警阈值,通过智能算法实时生成“红橙黄蓝”风险预警。今年以来,甘肃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反馈预警数据85条,通过核查、研判,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33人,特困供养8人,临时救助41人次。

铁脚丈量,闭环管理“零时差”

坚持“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摸排相结合,以“防风险”为目标,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通过组建“民政干部+网格员+志愿者”联动队伍,对预警信息实行“24小时签收、48小时核查、72小时反馈”响应机制。四十里铺镇村民李某因车祸致残,系统监测其医疗支出触发红色预警后,民政干部当天响应,5天内为其办理低保并协调康复救助。通过“监测-核查-帮扶-回访”闭环管理,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靶向施策,分层帮扶“有温度”

“多亏了‘红橙黄蓝’预警,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家住崆峒镇的张大哥含泪讲述,年初妻子确诊癌症后,医疗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系统监测到其医疗支出超预警值后,自动触发红色警报。48小时内,镇村干部上门协助办理大病救助,民政部门及时给予急难临时救助,慈善机构同步启动应急帮扶,教育部门还为孩子申请了助学金。“现在妻子进入康复期,帮扶干部又帮我联系了公益岗位,日子终于有了盼头。”这样的温暖故事正在不断上演。通过构建多维监测预警体系,切实落实“政策找人”,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创新突破,服务质效“再升级”

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为依托,建立“分层分类管理—动态跟踪监测—按需信息推送—救助结果反馈”的全流程工作机制,针对低收入人口救助需求,及时联动相关部门,确保需求发现、响应、处置无缝衔接。同时,积极推进社会救助领域“小切口”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小切口”撬动“大改革”,整合救助资源、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体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经验,有效解决社会救助办理中“反复申请”“反复确认”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可及性、便捷性,服务质效“再升级”,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