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民政局:强化核对力促公平 精准救助筑牢基础

  • 时间:2025-04-15 17:50
  • 浏览次数:
  • 来源:崇信县民政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近年来,随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民生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成为确保政策公平公正实施的重要基础。崇信县持续坚持以严的作风、实的举措、强的力度,扎实开展信息核对工作,当好救助工作“千里眼”,把好救助“入门关”,提高救助对象审核确认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公平性,实现救助资源精准分配,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一是精准定位,精细核对,强化困难群众精准识别。严把困难群众保障“入口关”,坚持“凡进必核、定期复核”原则,不断健全完善核对机制,依托甘肃省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线上”全面开展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新申请对象家庭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家庭财产核查,定期开展在保社会救助对象经济状况复核,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不符合对象按程序退出保障,弥补了乡镇(城市社区)民政工作人员“望、闻、问”入户调查评估的缺陷,提高了核对时效性及核出信息的准确性,为民政部门实施主动救助和相关行业部门开展专项救助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常态化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打实基础。2024年,运用核对系统开展新增核对123批3377人次,反馈预警信息1549条,开展复核26批42051人次,反馈预警信息9294条。委托省市核对部门开展核对2户7人,协助开展县外省外委托核对2户4人。

二是精准延升,统筹协调,强化外部数据核查比对。积极协调农业农村、人社、医保、公安、卫健、残联、财政、住建、教科、自然资源、住房公积金管理等部门,通过信息数据共享方式,强化外部数据核查比对,在防止“漏保”“错保”上下功夫,切实提高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2023年开始,创新拓展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核对,县级层面与县法院开展数据查询比对,乡镇层面与司法所加强人员信息核查,有效避免了个别监狱内服刑人员家属瞒报信息违规享受低保的问题发生。同时还依托甘肃省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有效开展家庭财产状况信息核对,提高了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和及时性。目前,已基本形成纵横协同、上下联动的数据共享核对格局。2024年,累计开展部门信息核对12 批7280人次;开展司法部门信息核对11批899人次;运用纪委监督平台预审信息4282人次,确保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2024年通过开展经济状况核对,动态调整收入、财产发生变化对象304人,新增低保、特困供养对象398人。

三是精准对接,数字赋能,强化多部门协作配合。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救助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新模式,建立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机制,及时为医保、住建、教科、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开展各类专项救助和对象监测预警提供信息支持,定期提供全县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对象花名册,确保各类特殊群体能够及时享受医保资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各项惠民政策,有效保障基本民生。2024年,累计向相关部门提供各类人员信息12批7万多条,及时将因病、因学、因残等困难对象转相关部门落实专项救助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防止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服务,拓展了核对工作服务范畴,提升了全县社会救助水平。

四是精准监督,优化流程,强化核对工作质效。不断优化核对工作流程,在申请环节,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让申请人清楚了解需要提供的材料和办理流程;在审核环节,严格按照规定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确保材料真实、完整;在核对环节,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快速比对和分析,及时出具核对报告;在反馈环节,将核对结果及时反馈给乡镇(城市社区)和相关救助部门,作为救助审批的重要依据。建立监督公示机制,对保障对象通过进村入户定期公布、乡村振兴监督平台长期公布、县级门户网依法公布等方式,接受群众监督,提高群众知晓率。严格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原则,实行动态管理,运用系统定期复核、信息比对、群众举报、审计评价、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等渠道发现问题线索,逐一开展核实,对因人员死亡和家庭收入、财产等经济状况超标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予以退出或终止供养,停发救助金。

精准救助是衡量民政兜底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彰显社会救助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下一步,我县将持续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拓宽核查范围,准确评估和认定救助对象,让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准、更有温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