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民政局:提升社会救助“温度” 增加群众幸福“厚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泾川县民政局坚实履行兜底保障部门职责,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为主、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从低保到特困供养,从留守老人到困境儿童,……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民政工作,彰显了民生保障道路上无可替代的民政力量。
一是聚焦“三个着力”夯基础,政策落实更加精准精细。紧盯省、市优化调整的政策措施,及时修订完善救助政策,切实强化监督管理,推动各项救助政策全面落地落实。着力完善救助政策。制定《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意见》《泾川县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帮扶办法》等4个规范性文件,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机制,进一步严格低保准入条件,适度拓宽救助范围,为精准确定救助对象提供了政策依据。1-9月新增低保对象1227人,特困人员94人。着力加强业务培训。采取集中学习培训和日常入户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加大业务人员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业务培训4次,向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集中授课2次,发放政策宣传彩页2000多份,进一步提升了业务人员能力水平,为精准落实政策夯实了基础。着力强化监督管理。对新确认的救助对象每季度进行抽查,每半年开展一次全面核查,集中开展乡镇交叉检查工作和“人情保”“关系保”专项整治工作,对政策落实、审核程序、资金发放、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跟踪督促整改,确保政策落地不打折、不走样。
二是用好“三个平台”强管理,对象认定更加精准精细。充分发挥各类综合信息平台、资金监管平台的作用,精准认定救助对象,规范发放救助资金。用好全省核对信息平台。坚持凡进必核的原则,对申请救助对象的车辆、不动产、市场登记等信息进行全面核对,每月对已保障对象进行复核,全面掌握救助对象家庭财产状况,累计核对15万人(次)。用好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每月将各类救助对象信息在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进行公开公示,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通过对平台内各部门共享数据分析比对,排查核实疑似问题899条。用好惠民资金发放平台。对各类救助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惠民系统”全封闭发放,确保资金发放及时、运行安全高效,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真正发挥纾困解难作用。今年救助困难群众29236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8034.27万元。
三是推动“三个转变”解急难,救助方式更加精准精细。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转变工作思路,拓展救助方式,用心排忧解难。强化预警监测,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加强与医保、残联、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每月对患病人员信息、残疾人办证信息、新识别监测户信息建立预警监测工作台账,及时入户排查,对符合条件的落实救助措施,累计核实信息75条。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资金救助”向“精神关爱”转变。全面落实特困人员“四个一”服务要求,开展个人卫生保洁、衣物清洗、室内外保洁等服务4.8万次,发放上半年生活必需品2415件、采购取暖用炭733吨。扎实开展结对关爱行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583件,帮办实事832件,困难群众的生活面貌、精神状态发生了明显改变。加大救助力度,推动“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紧盯因病、因学、因残、因突发事件等导致家庭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落实一户一策措施,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落实临时救助21批,救助困难群众3130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83.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