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赶大集 服务零距离”典型创建工作为社会救助赋能增效

  • 时间:2024-09-25 17:57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民政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秋日暖阳下,区民政局的“救助直通车”穿过高速路桥,缓缓停在了花所乡信河村马婆婆家门口,民政干部们缓步走进院落中,与正在休息的马婆婆亲切地打招呼。马婆婆是一位独居的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工作人员十分牵心她的日常生活,也持续关注着其身体状况和物资储备情况。天气渐凉,崆峒大地上渐渐寒意弥漫,区民政局精心谋划、统筹部署,提前为全区816名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发放了羽绒服、羊毛衫、棉鞋等过冬生活必需品,做到了既暖“民”心,又暖“民”身,多措并举织牢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过冬保障网。马婆婆高兴地向我们展示她新换上的被褥和新鞋,干部们仔细询问马婆婆的生活需求和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以便于能够更好的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和照顾关怀——这样的画面是崆峒区乡镇里众多民政干部工作剪影的一角。

跟随着工作人员的步伐,“救助直通车”又穿梭在大寨乡的山峦中,这次直通车停在了山路的树荫下,民政干部们沿着蜿蜒的小道,来到了高塬村李某家,李某一家5口人正是大寨乡农村低保保障对象。工作人员从李某母亲张婆婆的口中了解到,作为该户主要劳动力的李某在务工时突遇意外,正住院接受治疗,内心焦急的张婆婆讲到这里不禁哽咽起来。民政干部在了解和掌握该情况后,随即向张婆婆科普了临时救助政策,并根据该家庭的现状和面临的大额医疗费用等需求,及时启动了急难型临时救助,还安排村级协理员重点关注该户接下来一段时期的生活变化情况,以便更好更快地落实相应帮扶救助,充分发挥了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每一次入户,都是延伸宣传触角的好机会,跟群众面对面聊天交谈,不仅助力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惠及更多困难群众,更让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真真切切地增强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感。

为准确把握群众所想,主动回应群众期盼,崆峒区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典型创建攻坚突破年”的部署要求,统筹安排,细化举措,及时精准落实各项民政惠民政策,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为根本,不断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型升级,更好发挥稳预期、兜底线作用。

一是深入排查,常态化入户。以每月动态调整的保障对象和社会救助线索为主体,将主动申请与主动发现紧密融合,积极摸排辖区因病因学因残等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不断提高保障救助的及时性与覆盖面。二是强化核查,主动化询问。通过深入农户住所、询问村干部及周边群众等方式详细了解救助对象生活、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收入来源及刚性支出等情况,不断推动社会救助精准化管理。三是拉近距离,广泛化宣传。以每次入户走访为契机,热心分发政策宣传单,细心讲解各项惠民政策,让群众零距离了解民政救助工作,把群众的烦心事解决在家门口,提高全区群众对社会救助领域的关注度和知晓率。

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救助赶大集 服务零距离”活动45场次,线上、线下接受群众政策咨询45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品3200份,“救助直通车”便民服务常态化开展核查283户669人次,及时回复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45条,吸纳工作建议36条,主动发现并帮助510户1139名兜底保障对象获得救助,切实用民政温度标注了民生幸福刻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