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名规范管理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灵台县“乡村著名行动”主要做法及成效

  • 时间:2024-10-08 17:29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民政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全省“乡村著名行动”示范工作开展以来,我县以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为主线,以打造优质地名环境、大力弘扬地名文化、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乡村道路命名、乡村道路标牌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地名信息化应用等工作,着力提升地名信息化服务效能,有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地名管理服务保障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地名管理服务全领域、全过程,健全完善“乡村著名行动”工作机制。全县16个部门联合成立了灵台县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任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地名管理工作格局。制定印发了《灵台县乡村著名行动实施方案》《灵台县乡村地名管理制度》等文件,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组建“地名督导员+地名信息员+志愿者”等多元参与的地名管理工作专业队伍,招募组建城乡地名信息采集员队伍236名,负责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地名管理等工作,让地名管理服务、地名文化传承保护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二、规范地名命名,筑牢乡村地名服务基础

坚持把规范地名命名作为“乡村著名行动”的关键环节,全面夯实乡村地名服务基础。根据《地名管理条例》,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公众意见,储备能充分体现灵台县域特色的地名90多条。对新命名更名的地名,按程序及时向社会公告,有效提升地名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使用率。以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为主要平台,“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系统”为辅助,引导群众自主上传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农家乐、采摘园等地名信息1099条,其中修改错误地名信息26条,实现物流精准导航,畅通乡村微循环。

三、创新标志设置,助推乡村地名服务民生

坚持把探索创新地名标志形式,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地名标志体系作为“乡村著名行动”的有效途径。规范地址数据信息,构建优质服务环境,在全县范围内安装二维码门楼牌6.2万个。坚持人文特色、产业特点与地名标识相结合的原则,灵活乡村地名标识类型,全县共设置特色地名标识牌91个,统一标准地名标识牌131个。在全县地名标识中设置“二维码”62个,在二维码中嵌入村落历史、地名由来、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地方特产等信息,添加导航、浏览地图等便民功能,丰富了地名标识功能内涵。

四、深挖地名文化,弘扬赓续历史文脉基因

坚持把挖掘各类地名文化资源,体现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作为“乡村著名行动”的首要任务。利用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邀请地名专家和文学爱好者组建编委会,收集、挖掘了十大类4600余条地名信息和100多篇地名故事,编写出版了《灵台县标准地名录》《灵台地名故事》两本书籍。由专业人员组成“灵台遗存”田野调查组,对灵台地名典故、历史名人和地名由来等实地调查,初步评选出县级地名保护名录68条。依托唐槐景区、康家沟旅游示范村、密须古城等,建立地名文化广场(公园)6处,绘制地名文化墙5处,设立地名文化村史馆23处,拍摄《魅力灵台》《古灵台》《密须古城》等地名故事短视频16条。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地名文化宣传4场次,用地名承载历史文化,浸润民心。

五、创新地名应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坚持把推动地名信息服务创新升级,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著名行动”的根本目的。创建“地名+休闲旅游”模式,立足灵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塑造了“千年唐槐”“百里密须古城”“皇甫谧康养小镇”等乡村旅游“著名”品牌,让地名成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样板。创建“地名+农产品推广”模式,将地名文化元素融入灵台苹果、灵台小杂粮、灵台荞面等农产品外包装,提升本地优质农副产品地名文化内涵和产品竞争力,培育“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让地名文化产品赋能乡村振兴。创建“地名+商品+务工”模式,在旅游村开发“农家乐”“忆苦思甜饭”等特色餐饮,建立了商品、农副产品销售点,实现了地名带动乡村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