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高额彩礼 推动移风易俗 | 从“彩礼攀比”到“幸福比拼”——崇信县移风易俗改革引领婚嫁新风尚
“以前总觉得彩礼少了没面子,现在看着身边年轻人‘零彩礼’结婚日子过得踏实红火,才明白幸福根本不靠彩礼撑场面。”崇信县木林乡崖窑村党员王粉琴看着女儿的婚纱照,感慨地对记者说。这场没有高额彩礼的婚礼,是崇信县推进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工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崇信县将抵制高额彩礼、倡导婚事新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宣传引导、制度约束、典型带动、群众参与”四维发力,逐步破解“天价彩礼”困局,让文明新风尚在芮鞫大地落地生根。
顶层设计“定调子”,制度约束破陋习
“彩礼不超过10万元,倡导“低彩礼、零彩礼”,婚车不超过6辆,宴席不超过10桌……”在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的婚恋新风宣传栏前,村党支部书记朱红顺正给村民讲解崇信县抵制高额彩礼倡议要求。婚嫁新风有了明确指导标准,这是崇信县治理高额彩礼、倡导文明新风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从根源上遏制高额彩礼蔓延,崇信县出台了《崇信县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问题治理工作推进计划》,明确“彩礼上限、宴席标准、随礼金额”等“硬杠杠”。组建由“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建立了村级婚姻劝导员队伍,全程监督婚丧嫁娶流程,对超标操办家庭进行劝导教育。
截至目前,全县84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将彩礼标准、婚丧简办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明确了“一约四会”组织人员和具体职责,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宣传引导“换脑子”,文明新风入人心
傍晚时分,锦屏镇梁坡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小品《彩礼风波》正上演:“要房要车要存款,不如小两口踏实干”,台下观众拍着大腿笑,眼角却闪着泪光。这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受到了群众的纷纷点赞。“我们特别注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崇信县文联主席李桂红告诉记者,近年来县里组织创作了《彩礼风波》《新婚俗》《甜蜜陷阱》等文艺作品,通过快板、小品、短视频等形式,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
“有的群众还存在‘嫁女儿收彩礼天经地义’‘彩礼越高越有面子’的陈旧观念,我们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同时在子女谈婚论嫁前期提前介入,宣传移风易俗政策,摆事实讲道理。”锦屏镇党委副书记章冰说,通过算“经济账”“幸福账”,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高额彩礼的危害。
为让“抵制高额彩礼”理念深入人心,崇信县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线上利用县融媒体中心“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推送《抵制高额彩礼》等专题报道32期,制作喜事新办宣传短视频46条。线下,组织“文艺轻骑兵”下乡演出58场,通过秦腔小戏、情景剧等形式揭露高额彩礼的危害,发放宣传册2万余份。
典型带动“树样子”,榜样力量促转变
“我们结婚时没要一分彩礼,现在靠自己的双手经营小生意,每月收入稳定,自己的日子过红火这比啥都强。”黄花乡的“零彩礼”新人温勇勇和李娜,如今已经成了亲友眼中的“模范伉俪”。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崇信县每年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评选,重点表彰“零彩礼”“低彩礼”新人,各行政村(社区)道德评议会定期评议身边移风易俗模范,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引导群众,通过榜样力量带动社会观念实现彻底转变。
在锦屏镇于家湾村,62岁的老章是村里的“婚俗改革宣传员”。他不仅主动劝说女儿结婚时只收了2万元彩礼,还经常带着年轻人算“彩礼账”:“我年轻时结婚,彩礼就是两床棉被、一台缝纫机,日子照样过;现在彩礼翻了几十倍,年轻人压力多大?日子能幸福吗?”在他的带动下,村里近年来结婚的6对新人,彩礼均控制在10万元以内。
此外,崇信县还鼓励机关干部、党员带头践行婚俗改革,组织开展了党员干部“抵制高额彩礼 倡树文明新风”集体承诺活动,带头践行婚事简办、喜事新办要求。“作为党员,更要带头抵制高额彩礼,为群众作表率。”县城市社区党员关宏强说,我女儿也到了适婚年龄,作为父亲我将把年轻人的幸福作为首要选择,不让高额彩礼成为他们幸福生活的绊脚石。
经过持续发力,崇信县抵制高额彩礼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深刻转变。“以前媒人说亲先问彩礼,现在先问年轻人合不合得来。”从事婚庆行业10年的张阿姨说,这两年明显感觉婚礼更注重情感表达,“电子屏播放新人恋爱故事、亲友现场送祝福,这种温馨的场景越来越多,彩礼反而成了‘配角’。”
下一步,崇信县持续纵深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激励政策、丰富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抵制高额彩礼、倡导婚事新办”成为全县群众的自觉行动,让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