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发挥“集聚效应”助力“五社联动”
近年来,平凉市民政系统充分发挥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 “五社联动”机制,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方法和新路径,形成了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助推基层治理的新局面。目前,全市登记社区社会组织3762个;配备社区专职工作者1318名;登记备案志愿服务队伍4450个,实名注册志愿者24.92万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6454个,志愿服务总时长达663万小时。
聚焦惠民生,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2023年以来,与中华慈善总会、天津市慈善总会互联互惠,落实社区老年活动站、电子阅览室、关爱儿童之家、先心病儿童手术治疗等关爱服务项目13个,到位项目资金100万元,捐赠物资折价1400万元,受益群众达2.52万余人。市、县社会组织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其中35家社会组织积极实施项目82个,投入资金651.21万元,捐赠物资折价192.28万元,受益群众达3.33万余人。累计开展红白理事682场(次)、文化娱乐活动980场(次)、农村瓜果蔬菜技术培训1250人(次),受益群众8.9万余人,社会组织在助力社区服务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聚焦专业化,努力打造一流社区队伍。采取专题调研等方式,会同组织、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出台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薪酬待遇有关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从现有公益性岗位和政府临聘人员中择优聘用等方式有计划地补充社区工作者,力争在“十四五”末达到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发展目标。
聚焦便民利,合理调整规划社区规模。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需要,2021年,各县(市、区)制定出台了社区优化方案,会同组织、住建、街道等部门,按照3000户、10000人左右的规模,对管辖服务居民过多、辐射居民小区过多的城市社区进行规模优化调整,三年来,全市新增社区24个,使社区规模更加优化、为民服务更加便利、治理服务更加精细,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聚焦建阵地,积极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以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为载体,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各自优势,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推进志愿服务进社区,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载体,通过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持续发动广大志愿者深入社区,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领域的志愿服务,累计开展积雪清理、文明创城、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850余次。